回顾2020年到2021年,资金充裕的造车新势力努力将现金和流量转化为销量;如今它们的资金正在耗尽,加之电动汽车需求放缓和传统汽车制造商加速入局,部分弱势造车新势力已经倒下,未来可能会有更多“失败者”。
当前,Lordstown Motors和Arrival已经申请破产;Fisker还在努力续命;Rivian和Lucid相对安全,但一季度亏损总额超过21亿美元。“我们看到的不是造车新势力整合,而是一个新生物种的消亡,”罗伯特・费舍尔说。
据美国汽车新闻网报道,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初创公司,到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汽车制造商,特斯拉的逆袭催生了一大批追随者。在2020年-2021年期间,美国多家造车新势力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上市。
但造车新势力们的发展之路并不顺利,有的在大量“烧钱”之后宣告破产;仍在坚守的企业何时实现盈利,充满不确定性。其中,Lordstown Motors和Arrival已经申请破产;Fisker还在努力续命;Rivian和Lucid相对安全,但一季度亏损总额超过21亿美元。
“我们看到的不是造车新势力整合,而是一个新生物种的消亡,”汽车研究与咨询公司SBD Automotive电动汽车领域负责人罗伯特・费舍尔(Robert Fisher)表示。
理想与现实
作为美国造车新势力的代表,Nikola、Lordstown Motors、Canoo、Fisker以及Lucid都曾承诺会有闪电般的产品开发速度和特斯拉式的成功。他们认为,按照此前的规划,应该能迅速壮大自身规模。
然而,“没人能想到,实现这一目标的征程会如此艰难。”Needham & Co.分析师克里斯・皮尔斯(Chris Pierce)说。
自去年以来,造车新势力被迫接受追求“性价比”,就连特斯拉也不得不大幅降价,以应对电动汽车需求降温。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(Carlos Tavares)警告称,传统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认真考虑生产电动汽车,汽车行业可能会出现一场“逐底竞争”。
以Lucid为例,在2021年预测全年汽车交付量将达到9万辆,收入将达到99亿美元;但在最近的财务业绩报告中,Lucid称今年只能生产9000辆汽车。好消息是,Lucid今年一季度亏损6.85亿美元,低于去年同期的7.8亿美元;营收增长16%至1.73亿美元。
“重要的是,自2021年来发生了太多的事,包括史上最严重的供应链中断、宏观经济下滑和利率越来越高。Lucid发言人杰西・卡普托(Jesse Caputo)表示,“像许多公司一样,Lucid受到了不可控因素的影响。”
破产与挣扎
截至目前,部分造车新势力已经宣布破产。今年2月,英国电动汽车制造商Arrival申请破产保护,将资产出售给Canoo,后者也是一家初创公司。今年一季度,Canoo亏损1.107亿美元,并在上个月称对能否继续经营存在“严重怀疑”。
即便是已经申请破产的造车新势力,可能仍面临许多麻烦。以去年已经申请破产的Lordstown Motors为例,今年2月仍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的指控,称其夸大了对Endurance电动皮卡的需求。
此外,也有造车新势力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。今年2月,Fisker发出持续经营的警告,其制造商麦格纳在一季度的财报中表示,“假设菲斯克Ocean不再生产”。
生产商用车的Mullen Automotive在2023年进行了三次反向股票拆分,将现有股票合并以提高股价,但这并未提高公司的整体价值。本月,Mullen Automotive对自身能否继续经营表示“严重怀疑”。
“这就是市场经济,”Mullen Automotive首席执行官大卫・米歇尔(David Michery)说,“每家造车新势力都‘有本难念的经’,包括特斯拉。”今年一季度,特斯拉的利润遭遇六年来新低,并被迫降价刺激销量,但库存仍从上季度的15天增至28天。
机遇与未来
当然,即使经济下滑,整个行业也会有利好消息。今年3月,Lucid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的一家子公司筹集了10亿美元;Canoo近期与一家涂料制造商签署了一项汽车销售协议;Mullen Automotive本月宣布1.5亿美元的融资承诺。
但在部分造车新势力努力寻找生存空间的同时,传统汽车制造商也在自力更生。当前,传统汽车制造商正加速推出电动汽车,它们拥有品牌认知度、成熟的服务和售后网络,以及良好的现金流。
根据凯利蓝皮书的数据,今年一季度,特斯拉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略高于51%,低于去年同期的60%以上。“传统汽车制造商推出的电动汽车让造车新势力举步维艰,它们还有更具吸引力的产品。”皮尔斯说。
回顾2020年到2021年,资金充裕的造车新势力努力将现金和流量转化为销量;如今它们的资金正在耗尽,加之电动汽车需求放缓和传统汽车制造商加速入局,部分弱势造车新势力已经倒下,未来可能会有更多“失败者”。
“在成立之初,造车新势都想成为‘下一个特斯拉’,”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・乔纳斯(Adam Jonas)说,但结果证明,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策略。(中国经济网 姜智文/编译)
(责任编辑:王治强 HF013)